在三星堆考古一线,90后挑大梁。最近一次三星堆考古祭祀区的发掘有近200人参与,其中150余人是90后,分布在各个岗位上。他们一边从考古前辈那里传承老技艺,一边熟练运用新科技,在考古一线成长成才,成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发扬者。
回望历史,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扎根田野,栉风沐雨,从看似平平无奇的土地中挖出瑰宝,揭开古老中华文明的密码,使古老文明重新焕发绚丽风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对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了专门部署。当前,我国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文物人才建设工程深入实施,文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日臻完善,人才结构不断优化,规模数量大幅扩大,素质能力明显提升。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更加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给予考古工作更多的支持和引导,不断壮大考古人才队伍,真正锻造出一支后继有人、人才辈出的考古人才队伍。 杭州民生网
夯实考古人才培养的社会基础。近年来,随着各种博物馆、文博类节目不断出圈,考古专业日益“被看见”,并逐渐从少人问津的偏门冷门走向热门,全国多家高校考古学专业招生人数不断扩张,设置考古学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的高校约50所,开设“考古学”本科专业的高校近30所,开设“文物保护与修复”和“文物保护技术”本科专业的高校约20所。让全社会了解考古,树立公众对考古学研究的科学认知,才能不断夯实考古学科人才培养的社会基础。要善于运用公众易于理解的方式,普及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真正将考古成果转化为社会知识,更好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考古成果与民共享;要充分发挥文物滋养社会、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社会功能,助推文物资源与数字技术的深度合作,创新线上线下相融通的文物价值传播体系,面向社会大众讲好新时代考古故事,让科学的考古学深入人心,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选择考古事业为终身志向。 石台新闻网
走好融合发展的学科建设之路。当前,重大考古发现无一不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培养具备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地理学甚至科技知识的通识人才是必然趋势。要积极探索推进通专融合,优化修订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大纲教材,通过精心设计的高质量交叉学科深度融合课程,拓宽学生的科学和人文交融的视野,增强创新思考和研究分析能力;要持续增强学科交叉与整合,融入经济、法律、文化、社会、医学等领域知识,健全考古学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推动考古学科建设朝着多元化发展,锻造考古人才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传承方面的过硬本领;要积极研究、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创新培养模式,促进高校考古院系与地方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将重大科研与考古人才培养相结合,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考古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提升考古学学科的社会吸引力。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一件件叹为观止的文物,都凝聚着考古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也见证着栉风沐雨的毅力与艰辛。提升考古学学科的社会吸引力,需要从更加关心爱护考古工作者入手,积极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为他们从事考古事业、文物保护、历史研究等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要让那些以考古学工作为己任的青年学子能够专心投身考古事业,不为前景后路而担忧,积极为他们搭建好完善好考古专业从招生到就业,从培养到发展的成长链条,铺好成长路径;要积极拓展考古工作对外交流平台,为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机会,进而培养出一批多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学术思想进步的世界一流考古人才,真正让考古学成为社会受尊重、发展有保障的学科。 哈尔滨新闻网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