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不是新问题,但却呈现逐渐升级的趋势。从网暴的生成传播机制来看,一起网暴事件从发起到初具规模,再到形成排山倒海般的声势,离不开始作俑者设置话题挑动公众神经,也离不开不明真相者下场参与壮大“声威”,更离不开一些别有用心者组织炒作、推波助澜。
所谓网暴“始作俑者”,就是通过互联网以人身攻击、恶意评论、散布谣言等方式,带动众多网友从言语或行为上对他人进行攻击,并最终导致网络暴力伤害他人的主导者。每一名网暴“始作俑者”的出现,都代表着一次网络暴力的开启和升级,他们一边以所谓的“正义之身”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一边享受着以极端言论博取眼球所带来的流量红利。在实施网暴过程中,他们完全不顾及后果,肆意扒开他人伤口、曲解他人的思想、挖掘他人的隐私、贬低他人的言行,为获得流量,凡事必用其极,甚至毫无底线。网暴“始作俑者”制造的网络暴力对于受害者而言,后果非常严重,有的被网暴者精神压力大,自尊心丧失,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社交关系、职业发展以及整个人身心被严重损害,有的被网暴者产生严重心理疾病,甚至死亡。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呼吁加强对网络暴力立法。网络暴力亦被写入两高工作报告:“让人格尊严免遭网络暴力侵害”“坚决惩治网暴‘按键伤人’”。网络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网络平台和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应对。
广大网民要避免放任网暴。在网络引发舆情时,网民“习惯性”进行某些联想、揣度、臆测,可视为正常行使表达权、监督权,但随着态势升级,不和谐场景的出现,则清楚地暴露出极少数网民对于网暴“始作俑者”污染网络舆论环境的漠视,甚至为猎奇而跟风起哄的围观心态,这些都是对网暴“始作俑者”嚣张气焰的助长。我们决不能以“看客”心态放任网暴,要从我做起,共同抵制网暴行为,自觉做到在日常使用网络过程中,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注意在发表评论、回复或发布内容之前,考虑用词是否得体、友善和建设性,避免使用挑衅或激烈的措辞,以及使用侮辱性的语言或恶意攻击他人,以免引发争端,对于发现网络中存在争论以及对于敏感话题的讨论时,尝试以友善和理性的方式参与其中,努力促进积极的对话,对于发现具有网络暴力苗头的事件,应及时向网络平台或者相关监管部门举报,从源头上避免在不经意间为网暴“始作俑者”助力,努力为创造一个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的网络环境贡献力量。
网络平台要当好“守门人”。当前,网络暴力事件发生后,网络平台更多是根据相关要求被动采取措施,平台责任基本上都是事后责任。需要从网络平台层面,制定详细网暴治理规则,建立实时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涉网暴风险新闻话题等信息评论环节的监控,推动行业治理与网络平台一道,曝光典型网暴账户,把网暴“始作俑者”真正“揪出来”“晒出来”;相关监管部门对于具有代表性的网暴“始作俑者”,定期进行典型案例公布,在全社会形成对网暴的一致谴责,对网暴行为形成有力的震慑;要采取技术手段,限制和阻止网络暴力内容的传播,为受害人设置快速的有效的投诉调查机制,协助受害人采取相应保护机制,协助其向网信办、公安等监管部门举报,并留存证据配合调查。 滁州民生网
努力让网络空间正气充盈。网络空间只有利用好,才能使它的正向作用发挥出来,更好地为广大网民服务。要努力在促进沟通对话、解疑释惑等方面想办法、出实招,用好网络平台,使之成为大家沟通联系、增进感情的重要途径;要注重在内容、手段、运营等方面对各类媒体进行改革,扩大其影响力,让其成为网络舆论的正向“引领者”,通过加强对网络礼仪和道德规范的引导,提高公众对网络暴力的认识和理解,从弘扬主旋律角度出发,传递类型多样、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切实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向全社会凝聚传递时代“正能量”。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