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是亿万家庭的寄托,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2023年10月16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青少年是网络空间的“原住民”。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普及,未成年人触网率不断攀升,触网年龄也日益降低,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成为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为中华民族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很容易导致未成年人意志力、自制力、身体素质下降,对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未成年人沉溺网络危害颇多,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刻不容缓,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筑牢网络安全屏障。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这是为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安全、健康、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开出的一张“法律药方”,呵护未成年人在“清朗”中健康成长。
开好“法律药方”,为构筑清朗网络空间提供制度支撑。日新月异的时代,网络发展是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降低网络带来的危害,就需要主动回应时代需求和人民期待。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话题,不仅关系千家万户,更关系网络安全、国家安全,提高思想认识,更着力构筑清朗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信息芜杂、乱象丛生,未成年人缺少辨别真假、好坏的能力,要为他们“过滤”不良网络信息,就需要开好“法律药方”,通过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从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这个“信息源头”来阻挡不良信息的传输,为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夯实法治基石。
开好“法律药方”,让未成年人在法治轨道内健康用网。网络的便捷,内容的丰富,对未成年人有巨大的吸引力,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手段也在不断翻新,未成年人上网安全问题不仅牵动亿万家长,也是一个关系社会安全的大事。一张“法律药方”,既为未成年人织密织牢了“法治网”,在安全的网络空间用网,又有效防范网络风险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包括总则、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法律责任、附则共7章60条,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要求,也是未成年人用网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依靠法规制度,能够让未成年人用网更安全。
开好“法律药方”,奋力开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新局面。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是全社会共同责任,既要压实平台责任,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验证未成年人用户真实身份信息,不得诱导未成年人参与应援集资、投票打榜、刷量控评等,也重视家校配合,严打网络犯罪,加大正能量宣传,着力构建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保护体系,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这项工作做实、做深、做细,真正让网络“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依靠良法善治这个网络保护“盾”,构建安全网络空间,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既能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又能让网络发挥出更大的正向作用,让更多未成年人沐浴“网络阳光”健康成长! 头条新闻网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