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国家医保局、中国残联《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进一步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低收入人口是指收入水平低于一定标准的人口。这部分人口在社会救助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帮助。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已归集到包括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等6600万低收入人口的基本信息。保障这些人口的最低生活需求,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突破口在于通过动态监测让社会救助更加精准、更有温度。
社会救助给力,展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图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成,我国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越织越牢,保障政策日趋精细化、精准化。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定数量的低收入人口客观存在,部分脱贫人口返贫的风险依然较高,切实扎牢民生“托底线”时不我待。“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牢记嘱托,奋力前行。今年1—6月全国累计支出低保、特困和临时救助资金1265亿元。社会救助投入持续加大,有效保障和改善了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
“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迈上新征程,更要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把社会救助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意见》提出,各级民政部门要逐步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同时明确,要根据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信息,按照低收入人口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分层分类提供常态化救助帮扶。方向明确,路径清晰,需要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相关部门汇聚合力,把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落实于行动。 衡水新闻网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发挥“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作用加强动态监测,按照低收入人口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分层分类提供常态化救助帮扶。把民生“托底线”扎得越来越牢,我们一定能不断提升低收入人口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经济大盘稳定运行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支撑。
编辑: 陈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