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雨花台区古雄街道瑞芝餐厅,每天有30多位老人就餐。常州经开区完善“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高龄、空巢、失能老年人送餐入户。连云港海州区新海街道西苑社区的社区大食堂,60岁以上的老人就餐可以享受不同程度的优惠。“小”饭碗装着“大”民生,老年助餐点亮幸福“食”光,托举银龄不“饭”愁。
民以食为天。一直以来,老年人,特别是空巢、失能老年人的吃饭问题,是个大问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8亿,占全国总人口19.8%。为了增进老年人福祉,让老年人都能吃上“热乎饭”,近日,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积极稳妥探索各具特色、灵活多样的老年助餐服务方式。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民生工程,是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 时事观察网
一间食堂里藏着人间烟火,一粥一饭蕴含着邻里间的真情。近年来,针对老年助餐服务,各地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并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服务模式,成效逐步凸显。江苏省今年提出改造提升500个社区助餐点,截至8月底已完成改造提升423个,投入运营360个。上海的老年助餐服务场所从社区食堂“单打独斗”,扩展到社区单位、老字号等,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选择。云南积极探索“物业企业+小区食堂”等多种助餐服务模式,至今已建成432个“老年幸福食堂”。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老年助餐服务这件暖胃又暖心的事情,温暖托举了老年人安享“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幸福“食”光当常亮,银龄不“饭”愁重在长久。《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城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实现较大幅度提升,服务网络形成一定规模。到2026年底,全国城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进一步提升,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多元供给格局基本形成。老年助餐服务有了“时间表”和制度支撑,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切实行动,把明确的工作目标、具体的任务措施落实到位。同步开展多种模式,持续提效社会赋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让老年人吃得到、吃得起、吃得好的餐饭之暖小事,将不断提升千家万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老年助餐服务既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当前,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相叠加的阶段,让老年人都能吃好饭,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晚年,关乎大局、关系长远。点亮幸福“食”光,久久为功把“食”事办实、办好,托举银龄不“饭”愁,将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
编辑: 实习生:王安伟